话题与热情是网站社群的粘合剂
时间:2010年04月01日 内容来源: 互诺科技 浏览量:0

  用户基数的不同决定了产品未来的市场规模。信息化、城市化、快餐型生活方式造就了一大批的感性用户,这部分用户的生活呈现片段化。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不管个人愿不愿意,在效率与个人快乐体验的双重挤压下,24小时被切割成不同的时间段,时间段之间越来越缺少关联,甚至时间段间的行为是跳跃的。可能这一刻正在为工作焦虑,下一秒又沉浸在游戏的快乐。这种行为模式下造成了高度的个人化,个人是所有行为的核心。个人化的结果必然产生寂寞感,强烈需要群体认同和身份归属。甚至是街上对某个事情围观人也是因为寂寞产生的人群趋同。可见社群一定是大量用户所需的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大量的个人聚聚在一起并不足以构成一个群体。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发生了改变,弱化了自我的意识,失去了个性,形成统一的思维方向,形成一种集体的心理,这才真正成为了一个社群,同时社群所形成的心理能量场会将个体裹挟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绝少考虑效率。这是一种在没有绩效考核的情况下,感性的从众行为,当然这也是暂时的。能够让散落的个体形成社群的有两个粘合剂,一个是话题,另一个是热情。

  用话题来聚合用户不是互联网时代独有的产物,只要是两人以上在一起,一定会自然形成谈论的话题,这是一种兴趣也是一种社交行为。任何一种话题总有相对应的感兴趣的用户。无论这种兴趣多么偏僻,在网上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例如有人很喜欢研究吸血鬼,现实中他会很孤独,不被理解。但在网上他很容易就能找到大量的有同样喜好的人,这些人很自然的就形成了一个群落。同样更多人关注、喜欢的话题就能聚聚成更大的社群。这种现象在论坛中表现的尤为显著,一个话题贴能长久不衰就是因为有兴趣的用户始终存在、聚集。

  通过热情来聚合用户有很强的时效性,热情是很短暂的,身边有不少朋友开通微博,但几周后就放弃了管理,或者很少进行更新。其中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相同的,开微博是因为微博是一个网络热点,对热点的追逐是一个时尚的行为,特别是当身边有朋友在谈论微博的时候,更是产生强烈的冲动要开一个微博。开通之后由于关注用户不多,所发个人信息没有产生回应,微博也不是一种必需品,慢慢的对微博的感觉淡了许多,直至不再更新。这种现象与博客火爆初期极为相似。显然对绝大多数用户而言开通微博仅仅是一种想要,对于想要的东西我们的参照坐标是身边的朋友、是可见的信息,这些如果没有持续的刺激,热情会很快消失。要让热情始终高涨只能通过不断的刺激,通过不断的信息传递,让用户感觉自我的存在,认为社群认注重他的存在。现在来看如果微博仅仅让用户通过电脑来参与,是无法形成这种持续刺激的,只有有效捆绑手机终端才能做到社群随身(沈禄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