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策划的重要性,随便写一些文字,就盲目开工,造成资源浪费。太过于强调策划,忽视自己的能力水平,制定的目标高不可及。
走出误区!对网站建设的反思
网站这个新生儿,仿佛衔玉而生的贾宝玉,一落地就获得了贾府老少的青睐,大把大把的钱如潮水般一拨拨滚滚而来,弄得整个社会为之神魂颠倒。资本集中,人才集中,舆论集中,更如布谷催春,反过来促使社会到处洋溢着一种紧迫感:再不建个网站圈片地,恐怕连新经济的汤也喝不着了!
一片乌云来,一阵风儿刮。大洋彼岸的一个什么股票市场有一天突然摔了一跤,结果就使中国匆匆搭起的积木大厦轰然倒塌。网站们急雨摧红,杯盘狼藉,甚至有人预言:2000年中国将有99%的网站要倒闭。这倒真应了一句古语“兴也勃焉,毁也忽焉”。
伴随着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辉煌,社会对网站形成了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认识。如今风定波平,云过雨息。检点落英缤纷,我们就会发现:原先我们对网站的认识,其实大多走入了一个个貌似美丽的误区。现在,是该回顾和审视过往的浮躁和短视的时间了。
网站策划误区一:网站就是新经济
互联网是什么?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说得清楚。但“发展互联网就是建网站”,“建网站就意味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等观念却象商业化必须建商店一样深入人心。
从技术上讲,互联网说白了就是几根线连起的几台服务器,网站就是往服务器里灌输内容的机构。那么,是不是说只要社会上有足够的服务器与计算机,全世界便都站在了统一的起跑线上,世界经济便大同了,南北的差距、东西的不同便都可指日消除了呢?
其实,谁都能看出,这是小孩子过家家式的理论。产生互联网的原动力是为了实现更为丰富、快速的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但这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只是实现新经济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有相应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
新经济的定义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普遍认为,“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呈现低通胀、低失业的特点,并得到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的经济。新经济的三要素是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 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是其技术前提,因为其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获取信息的成本。但是。倘若没有充分发展的传统工业作基石,没有相应的社会关系的改变,互联网上的信息流动是不能自己创造出新价值的。网站只是新经济的前提,并不代表新经济本身。我们要从旧经济跃迁到新经济,还有跨过一段漫长的距离。
举个例子。封建社会制度的萌芽应源自周朝末年第一片铁犁出现。铁犁成倍地提高了人们耕作的效率,使大面积垦荒成为现实。可耕种土地大幅增加,引发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初税亩”,奠定了汉兴唐盛的封建制度基础。但这并不是说第一片铁犁下地之后,封建社会就到来了,其间经过了近千年的漫长发展。
网站们虽是未来社会的第一片铁犁,但新经济需要的建立在信息生产与消费之上的生产模式,以及建立在个性充分解放、创造力日益勃发基础上的更加平等、自由的社会关系却还不具备。因此,如果在运作模式、资源管理等方面没有这种新气息,那么,网站的兴衰对社会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对社会生产的主体企业而言,网络化的核心应是降低综合成本,而不仅仅是建一个网站,把传统的商店搬到网上来开。形式上的网络化不仅不能增加企业效益,相反还浪费了资源,增加了企业运作成本。
另外,从社会发展的综合角度来看,新经济时代除了网站外,还应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层次。而这些方面都是网站建设所不能解决的。因而片面强调网站的建设与发展,误将网站当作新经济,是不符合新经济的本质内容的.
网站策划误区二:做网站以技术为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时代是技术的时代。谁主导了技术,谁就主导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到这里,应该说这些结论都有道理。但由于信息技术的代表是互联网,而互联网又大多表现为网站,因而,又出现了一个理论:互联网是高科技产业,做网站就要以技术为先。
网站所需要的设备、软件确实是高科技产物,但不是说每个网站都要自己去生产设备和研发软件(事实上这些东西绝大多数网站都是买来的)。至于说网页的设计,其实并没有多少技术的成份。即使可以把HTML格式看作一种程序语言,那也只是最简单的一种语言,稍微花一定的功夫就能掌握八九不离十。况且,有许多现成的软件已经使网页设计“傻瓜”化了(如FrontPage、Dreamweaver等),甚至不需要你去考虑它内部的程序结构。
事实证明,决定一个网站成功与否的关键并不是技术因素,而是人为因素,如管理、创造、服务等。技术在网站的建设中,顶多只能算是人们使用的工具。就象一把刀,在雕塑家手里出来的可能是维纳斯,而在樵夫手里,最多多出几捆柴。而对于浏览者来讲,他才不去关心你用了什么网页技术,而更注重你的内容对他来讲有多大的价值。
但从过去的发展看,不仅社会对技术有一种盲目崇拜,网站们自己也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技术第一”的信条。网站的组成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年龄普遍低于30岁,即使高层管理人员也大多不超过35岁。这些人无一不是以技术起家的佼佼者,维护网站、做个璀灿的网页于他们而言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但若谈到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以及管理的经验,仅从年龄与阅历上来看就有很大的不足。不论什么行业,毕竟要以社会生存,如果不了解社会,就谈不上行业的发展。在网站中我们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玲珑剔透的技术,却往往看不到服务与管理。这无疑是影响网站生存的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对技术的崇拜还使技术大大超前于需求。传统的法律、道德、文化观念、消费习惯还没有从对技术的懵懂中醒过神来,ICP、ASP、B2B们又披挂上阵准备大干一场了。回头看看,网站发展后继乏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用户的支撑。据统计,中国各类网站已达3.5万个,按每年每个网站投资10万美元计,网站们一年就要投入35亿美元,而中国的网民目前也不过就1千多万人。这就意味着若要支撑起网站的生存,每一个网民每年要拿出近350美元,就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而言这是不现实的。况且,再加上物流不畅、管理无序、信用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网络还不可能带来多少效益。这就决定了短期内网民不会作这种投入,网民的有效数量也不会有多大的增加。
技术有余而用户不足,先内容为王,后电子商务,现在又炒起来一个无线上网(WAP)。社会追网站,网站追技术,谁也没有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培养用户需求的工作。一个仅投资而没有市场回报的产业是不可能持久下去的。谁用互联网和用互联网干什么的问题本应该在技术之先就考虑,但却没有人很好地考虑。于是,,在技术为先的主导思想指引下,互联网变成了大而无当的屠龙之技。
网站策划误区三:建网站就能挣钱
互联网就是建网站,建网站就能挣钱。在“网站77种赢利模式”等理论的翻炒之下,这曾是红极一时的逻辑。
早期的网站挣钱办法很简单:建个网站挣注意力,然后将网站卖掉,这是当初许多个人网站的通用模式。事实证明这个模式是不成功的,除了早期偶尔有几个被卖掉的外,如今的网站们都可怜兮兮地找买主呢——都来卖,谁来买呢?
另外一个就是想依靠网站自己的运作挣钱。说网站不挣钱是不对的,因为现在网站的成分并不单纯,做ISP的网站们生意红红火火,因为它们手中有强大资源,是商务搞网络,即利用互联网挣钱。但是,大多数网站走的是ICP的路子。ICP开门户,目标是注意力,品牌。但这个品牌跳出了传统企业的“产品——品牌——产品”模式,它没有产品,创下牌子再去干什么的目标事先也并不明确,至于怎么挣钱,就更无从谈起了。倒闭潮使ICP们也认识到,光吸引注意力并不可行,于是纷纷投向了电子商务。但在电子商务的道路上,他们似乎又遇到了同样的尴尬。它们一没有可以依赖的产品,二没有值得自豪的营销经验,三没有足以支撑它玩下去的资金。用在“注意力”上储存的那点经验积蓄做商务的本钱,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挣钱是一种商业行为,如果一个传统商务都做不好的人,很难想象他会取得电子商务的成功。在商人手里,互联网只不过是一个强大的工具而已。利用互联网能挣钱的,没有互联网它也会挣钱,不过是挣多挣少的区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