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任务完成”说再见
时间:2009年03月07日 内容来源: 互诺科技 浏览量:0

Rachel Hinman 版权所有
作者:Rachel Hinman
译者:UCD翻译小组孙亮;校对:杨远骋Cloud ZhangAngela Fan
原文地址:http://www.adaptivepath.com/blog/2009/01/18/say-goodbye-to-done/

最近读到一份诺基亚研究中心公布的报告《用移动设备感知世界》,觉得很是有趣。正好最近在思考一些移动设备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的问题,有些观点与报告中的也相合,同时还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移动设备的用户体验之所以让我一直如此着迷和备受启发,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能让人们以新的方式和信息产生互动。诺基亚的报告,描述未来的人们和他们的移动设备,将会是未来自由组织的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报告里说的都很棒,但是却没有解答我的疑问:为未来做设计,我们该从何着手?

我经过研究所得的结论是,移动设备的用户体验趋势之一,是将不再使用基于任务的交互模式。现今,我们使用的大多数软件、网站和互联网产品都是基于任务模式 发展而成,它们能很好的为我们服务。电脑是效率非凡的工具,并能确实将事情做好。设计师们有一整套在电脑上使用的工具和工序来完成各种工作,例如用户案 例、任务流程、任务分析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问题是……移动设备并不是一个可以很好的完成这些任务的平台。屏幕小小,种类多多,大多数用户都会在迷宫般的菜单里迷失方向。

如果电脑的强项是解决问题,那么移动设备的强项就是多种表现途径。我越来越觉得,要在移动设备上设计出了不起用户体验,设计师必须和任务模式告别,向“任务完成”说拜拜;并且,探寻新的和不同的,适合在移动设备上进行的交互模式,即“揭示可能性”。

要做什么事? vs 会发生什么事?

下面列出的是我认为最符合移动设备的“揭示可能性”的三种交互模式
1.价值渐增
2.促进探索
3.感知意图

价值随着使用时间而增长的交互

交互模式从完成任务转变为持续获得信息,人们也更容易参与。Twitter是一个很棒的例子,我经常听到周围没用过 Twitter的人问“这么做有啥用?”。与Email一类以任务为中心的应用相比,Twitter的价值要在长期使用后才会显现。这种交互产生的价值不 是因为完成某个任务而产生,我们回复“你在干啥?”这个问题是完成了任务,但更有价值的是交流本身。

促进探索的交互

说到这个,让我想起自己最喜爱的两个iPhone小游戏:Koi PondBloom。它们都是开放的交互模式,打开就能玩,也可随手关掉。它们展现的场景和功能都很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们产生想要玩的念头。它们 都很简单直接,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能即刻获得回应,视觉效果丰富又吸引人,并用动画效果加强表现力,且都加入了精心设计的触摸、手势和声音效果。没有目的性?也许吧,然而它们多么有趣,多么令人着迷,用户情感上所得的满足感,远大于在网站上点“发送”和“购买”的按钮那一刻。

感知意图的交互

这一个特点或许是三种特性中最让人着迷的。最近18个月来,我都在研究这方面的交互模式。这一模式利用来自感应器、使用习惯、 GPS资料的信息,用算法来预测用户需求,并根据当前情景提供可用的选择。现今的移动设备已经做到这一点了。iPhone上安装了感应和测速装置,可以随 着手机的方向调整屏幕和界面的显示方式。Google的移动版地图程序会预测用户当前的位置,并自动显示在屏幕上。这种模式看起来和“帮用户完成任务”更 加无关,更多的是感知用户所需,并提供符合用户直觉的选择给用户。

我想任务模式不会从我们的思维中完全消失,并且我们也需要它。基于任务的交互模式一直以来都很好的为我们服务。然而,我感觉,唯一能让我们认识到移动设备交互设计的机遇的方法,就是暂时和我们的老朋友——“任务”告别,然后集中心神结交一些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