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学校上语文课的时候,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就是分析某些语句的写作特点及其深刻含义。有时候对于简单的一句话,老师能分析出好多的特点及含义,尤其是鲁迅的文章。后来想想,难道作者真的是在做了那些考虑后才写出那句话的吗?很可能没有,不过经过那一番分析,的确可以有助于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这篇讨论Google浏览器地址栏设计的文章可能就有这样的嫌疑,也许设计人员并没有在设计时想那么多,不过我们或许能从悟出一些道理,从而有助于我们自己的设计工作。
毋庸置疑,Google浏览器地址栏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二合一设计,即无论是输入网站的地址,还是输入搜索关键字,都可以输入在这同一个地址栏中。这样设计的好处有两个:
第一,一致性。
一致性的设计有助于减少用户的记忆和决策负担。在用户操作界面时的思维过程中,有一些时间是花在选择不同的操作方法上的,可能的操作方法越多,用户思考的时间就越长。好比在买东西时,各式各样的品牌往往会让我们挑花了眼,结果迟迟无法决定该买哪一个。另一个例子是在医院取药的过程。众所周知,很多医院在取药是中西药分开两个窗口。因此,人们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药是中药还是西药来决定该去哪个窗口。不幸的是,很多药从名字很难看出是中药还是西药。
在使用浏览器时,人们需要根据自己是否知道某个网页的URL地址或是只知道搜索关键字来决定是直接在地址栏中输入,还是先去到某个搜索引擎网站,再在其中输入关键字(或者是,你已经安装了搜索工具条,从而可以直接在搜索工具条上的关键字输入栏进行输入)。无论如何,人们需要不一致的操作方式。这给学习如何使用带来了不便。通过将这两种方式合而为一,用户在学习和记忆使用方法时就轻松多了。
第二,界面更接近于用户的心理模型
当我们想要去访问某个网站或网页时,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网页上的内容,而不是它的URL地址。就像是我们想要打开某个文件时,真正感兴趣的是文件的内容,而不是文件名。URL地址和文件名只是代表内容的外壳,它们也许会变,但我们真正关心的内容是稳定的。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直接通过内容来找到所需的信息,而不用间接地通过代表内容的外壳来寻找,那么我们将不用记忆那些外壳自身,例如URL地址。这些外壳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它们只是一种实现方式的表现而已。换句话说,这些外壳将系统的实现模型直接暴露给了用户,导致了用户在使用中的困难。比如说,某些邮件客户端在要求用户输入多个接收者的地址时,必须使用某个特殊的标点符号来分割,例如分号或逗号。在这里,用某个特殊符号来分割邮件地址的设计就是典型的把实现模型暴露给了用户,从而导致用户必须去记忆该分割符号是什么才能正确使用。
在访问网站这一点上,网络实名技术就是一种试图更接近用户心理模型的方法。不过它的应用范围有限,不可能对用户所有可能感兴趣的网页都提供网络实名,基于搜索引擎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进步,不过这要基于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的准确度。如果排名第一网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户想访问的那个页面,那么它就很好地达到了接近用户心理模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