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方面的使用上,不得不说豆瓣是做得很成功的,比如说豆瓣的导航——在豆瓣,除了顶部固定形式上的栏目导航外,右侧还有很多动态的功能导航,顶部导航条只是负责给用户引导栏目位置,右侧的功能导航则是引导用户完成交互行为,右侧的这些功能导航才是豆瓣导航的真正精髓所在。然而即使再成功的产品也会存有瑕疵,比如说GOOGLE头部左侧的“更多 ▼”下面的另一个“更多 ?”,第一个更多右侧的标识很明显指的是有下拉菜单,但下拉菜单中的更多右边标识就很不清楚了,以长久以来使用Windows的经验看,这应该又是一个横向的下拉菜单,但不幸这只是一个“更多”页面的链接;还比如说豆瓣的小组话题功能……
豆瓣的小组话题其实就是一个轻量版的论坛,剔除那些繁杂的功能,只保留论坛最核心的功能——文字讨论。当用户加入所感兴趣的小组后,系统对这些小组做一个聚合,形成一个以用户个人为中心点的小组网络。这是与平常论坛最大的不同,平常的论坛做的是聚合用户,而在豆瓣则是由用户去聚合小组。
在论坛里混迹的人都知道,论坛的发贴按钮一般都是位于较顶部位置的右侧,很显眼的位置很显眼的按钮,这是在引导用户多发新贴。然而在豆瓣的小组里,发贴的按钮却不明显,甚至可以说一点都不起眼。
首先,豆瓣小组里的发贴叫“发言”,也许这个词更贴近生活,但是这个词却容易产生歧意:在小组首页时,“发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发新话题,但是当进入到小组里的某一个话题时,右侧出现的“发言”链接却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另一个意思——针对这个话题的发言,但是很不幸,这个“发言”仍然是发新话题;
其次,在豆瓣的小组首页时,“发言”链接所处的位置既不在头部也不在底部,而是位于靠中间的位置,上面有“最新加入”下面有“喜欢去”,两个带图片的栏目占尽了用户的眼光,夹在中间的“发言”显得那么的不被重视,对用户的发言缺乏一种明显的引用。但是在某一个话题里面时,右侧的“发言”链接却是位于顶部明显的位置处,似乎在努力的引导用户“发言”,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引导,此时的用户更需要的是针对这个话题进行“发言”;
最后,豆瓣小组里的话题一页显示的回复数是整整100条!也就是说当回复数量没有达到100条的时候,这些回复信息都将在一页显示完全,100条回复信息的高度浏览器需要显示多少屏?显然这不是个便于用户阅读的高度。而且话题的回复框只出现在最后回复的后面,当回复信息数量超过100条时,就意味着用户至少都要拖动滚动条越过这100条信息到底部,然后点击页码到最后页才能发表回复。豆瓣最大限度的希望用户阅读回复时,也最大可能的让用户失去了回复的欲望。
很显然的,豆瓣小组的定位与论坛是有着巨大的差别的。
在豆瓣的小组里,用户之间的交互行为并不只是发生在话题上,除了小组话题外,还有“小组收藏”、“喜欢去”、“关注的活动”等功能,仅仅只是文字版的话题无法完成小组成员之间的交互需求,所以豆瓣在小组里加入其他的交互功能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或者可以说,豆瓣在谈化话题这个最像论坛的交互行为。
豆瓣的小组通过种种功能,串起小组成员之间的交互行为,使其有着比论坛更广阔的关系网络,然而对于“话题”这个小组的核心应用来说,却没能真正的发挥出它的功能,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直接交流,远强于小组推荐一本书或者是推荐一个活动。